五月吧论坛【 藕心文苑 】[ 天涯隔壁 ] → 纸短情长

  共有3895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纸短情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楚天阔
  1楼 四褂初级  3028帖  2009-7-23 23:10:00 注册|搜索|短信|好友|勋章|藏票|洗衣||我的勋章

不好啦,被人扔了臭鸡蛋啦!
今日帖数:今日0 帖 点击参与风云风云0-0 届
纸短情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8-9-13 16:24:02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58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纸短情长

 

在八月的最后一天,我在论坛里随心所欲的敲下了一些字,给自己心情平复的同时,更像是为离去的夏天做个纪念。然后告诉自己:在一次次的告别中,这一年的夏天走了,下一次的告别又是在哪里?会和谁呢?

 

   总想把时间固定下来,周围的人还是那些人,我也没走,然后看到你也在。

 

   内心强烈的忧伤,总是不知不觉按耐不住的冲出胸膛,会在一刹那变成泪流淌出来。

   怎奈太了解自己,才不敢读一些忧伤的文字。

   例如看到“纸短情长”四个字便想起《玉梨魂》的小说,知道故事的结局,知道所有的情感不得善终,不想让自己的情感和那些文字重叠,不想陷进里面出不来,不想让这种情绪绵长久远,所以那本书压在书架的最里层十几年,任它蒙上岁月的灰尘,就像我想说的一些话,想写的一些文章,也就丢弃了一般不想提起。

 

   那大约是在千禧年左右,是一个黄昏,我坐在小区广场的石凳上,也是这个季节,白蜡树上没有了夏日知了的狂躁的叫声,偶尔的带着初秋清爽的风吹过树梢,目光所及是树影的摇曳,能闻到月季淡淡的花香,还有抬眼处小区的门口有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的身影。书页翻转开,第一章的题目——葬花!跃然眼前,立刻,脑海里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情节,我便知道这篇故事的属性。

 

  果不出所料,这是一篇伤情文字,我在它的第一页里就已经读到了满纸的哀伤、悲凉、凄婉。它有民国时期十里洋场的“鸳鸯蝴蝶派”文言文特有的抒情,比之花间词更有过之的华美。可透出来的气息,明明又和少年时读的《红楼梦》相差无几,是那种让人陷入文字中无法脱身的哀伤情绪。

 

  它不仅是春日后的葬花,而且还是在夜色里的葬花,一个男子的葬花。一树梨花的妖娆盛开与芳华殆尽后的粉落,牵引出男主人公意气书生的梦霞和鳏寡丧偶的年轻女子梨影之间的情缘故事来。一袭月光如华,一枚影单零落,恍惚着那个年代的情感既隐晦又那么直接的呈现于眼前,有着让人心痛的热烈浓郁却隐忍含蓄的美感。只是一页篇章,那凄凉氛围从书里透出来,这样的黄昏,连同大病初愈的我,就那么轻易的带进了它冷凄凄的情绪里,映衬出这样一个忧伤的季节。

何必再走进这样的故事里,不读也罢。合上书,转身归家,不再拿起。

 

 

  转眼十几年过去,我再次决定读它,是前几日有友人的离去,看到命运的无常。在送我一份精美的礼物时,那句“给我写信吧”,让我回肠百转,那些走不出来的记忆顷刻间如闸门打开,如洪般倾泻而出,让我迫不及待的翻找到这本书,重新翻开它。像是走进去,又像是逃离。

再读,我十分的确定自己再不是进入别人的故事里而不能自拔的那个人,不会因自己的不适而躲进文字里宣泄自己的不可理喻。但,我也知道,我这样给予的解释,也许只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我若迟来数日,则已被风欺雨溅,玉碎珠沉,倩影不留,残香难觅…..

   写《玉梨魂》的作者徐枕亚也是熟读《石头记》的,所以他将自己陷进石头记里了,所以才有书里的主人公梦霞和梨影,他们的相同,他们的相互懂得,只靠只言片语,只靠一眼就能彼此确定。只是梨影寡妇的身份,和梦霞离乡背井教他小儿为师的背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里注定是不可能的,将情感隐忍下来!对情痴者来说是最为残忍的方式了。因为知道不可能,更因为知道他的好,梨影将他介绍给了思想进步待字闺中的小姑,然而,聪慧贤达思想要求进步的小姑,岂能不懂他们的彼此相知,便焚身而去,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悲情结局。

相对于世间的残忍,何不如对自己残忍,犹如花儿纷落飘零,何必在意有没有收葬人,又是才子佳人的没有好结局的故事。

 

   每次读这种文字,总是咬牙切齿的怪故事里的人:何来闲愁,尤不是自己找的?!又拿世道、人情冷暖当借口呢。

 

   怪总怪,可还是喜欢上故事里的人不忍而发、含蓄相处,所带给我的曼妙美感来。

 

   梦霞和梨影之间单独相处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语言相对。只有短短纸笺相互传递,或问候,或嘱咐,或诗词歌赋相赠,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样一个封闭自我,这般至情之人的世界里;在乱世之秋,突然遇到一个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仰慕的欣赏的人,是多么幸运。那一张张纸笺,每一个字都是纸短情长的表达吧。我想,他们即便是即可粉身碎骨,也是愿意的。

 

  “言尽于此,愿君之勿忘也。芳兰两种,割爱相赠,此花尚非俗品,一名小荷,一名一品,病中得此,足慰岑寂,且可为养心之一助焉。临颖神驰,书不成字,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将自己喜爱的放在心尖上的某物相赠,自己不能给,只能这样了,就只能这样了.......

   想说的话那么多,却书不成字,只能这样了也只有这样了....

  “无奈、无助”这两个词是有多残忍,只能变成只能这样了而已

   哀伤的情怀充斥着周围,大概会像冲不出去的牢笼吧,让心尽量平坦,接受事实,哪怕连那个“不甘”也不能说不出口来。

 

   想当初我是有多怕这种的文字呢。

 

   此时,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为梦霞与梨影之间的感情有过多的想象,却沦陷于梦霞和秦石痴之间的友情。两个相差只有两岁的青年,同有的一腔热血,石痴在家乡兴办学堂,梦霞背井离乡就在他的学堂里做了教书先生,同样投身教育事业,只不过一个家境优厚,有家业的支持主动作为,一个家道衰落命运所趋被动来教书。他们相同又不同。梦霞劝石痴远渡重洋继续求学,应该成全自己的宏图大志。临行前,他们举杯邀月饮,他们促膝而谈直到天色大亮,一次道别还不够,见过父母后又二次返回来再次道别。句句珍重里,最是这句:“君固爱我,弟敢不自爱,而以负君者自负耶!”打动人心。因为有你的爱,我才不能辜负你,自当好好爱自己。这种对情谊的豁达阐述,比之男女之爱的柔情蜜意更让人晴朗明媚,让人向往。

 

  此后,即是:愁里光阴,变作忙中岁月,无意恨天,化作绝妙诗情。真真无限感怀的的“纸短情长”了。他们彼此以纸笺寄情方式作为相处方式。可以想象着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里,等待一纸信笺的滋味,感受他们拆开信纸读字的心情是多么的美好。

 

   “给我写信吧。”多好的分别语啊。

信!寄出去,会有人来收,有人盼着你的信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里,信笺需要在路途里经历多久呢?信里的所写的那些事已经是过去式了。想起沈从文写过他坐船离家,收到家信,信里所写的琐事已经一个月以前的事了,他在读信时,想着一个月前的是何天气,家人是何状况,那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还需要现在的自己去解决帮助。但,信还是愿意读,即便是过去式,那也要让自己知晓而已。

 

   信纸的温度,是从家人那里传过来的,那是给远行在外的亲人的温暖和力量。

 

   想起盛唐时,薛涛从各种盛开的花朵里提取染料,制作精美的彩色信笺,提小诗于上,是花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呢?!被她爱慕的大诗人元稹收到这种信笺时,必定也会激起满满柔情吧。即便他们朝暮相守,也不忍舍弃这种题诗与笺的互达相处方式。字在笺上,我写,你读。那是比直接用语言还要情意绵长的心意表达。如此,我想,就连时光也会慢下来了。

同一个朝代,比薛涛早些年的李白从皇宫出来时,向东游历,恰巧在洛阳和杜甫相遇,于是结伴同行,那时那刻他们不晓得这一路结伴会成为日后的一段佳话。四年后,杜甫转赴兖州和李白相聚,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月行”的情谊。也是这样的秋天,他们握手而别。一生里,他们只相处了这短短可数岁月,从此那些诗文便成了他们彼此通达消息的信笺。这文字承载的尺寸信笺,果真是写不下分别后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我对你的想念小小的信笺怎么能写的全、写的满呢?最后,莫不过一句:思念万千,情长纸短而。

 

最近,偶尔看到**电视台读信的节目,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论伟人还是平民,那一张张信笺,在有声的朗读里,真真让人动容,泪流不止了。 

 

真的情谊,我没有联系你,不是忘记了你。只是在心的最里层,默默着珍藏着你。

那年的那个朋友也说:如果有来生,你若是男生,我还是女生,我就可以嫁给你了。

   她说,遇到我太幸运,我说我也是的!说出来那一刹那,不由得一大股的哀伤挤满胸口,我悄悄将哀伤隐藏了起来,满满的、慢慢的藏起来,藏的很深很深。

   在之后的每天里,一点点的溢出来,跟着别人的故事走进去,再逃离。

 

2018年的夏天,我和一些事道别,一些人道别,一些往事道别。此后你我,在心里寻一个角落题上:字字行行,纸短情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579.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10-5 13:42:06编辑过]


回到顶部
总数 26 1 2 3 下一页